红色影视 | 《我和我的家乡》:时代的“脉搏”在家乡
电影简介
电影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片以家乡为主线,以情感化和伦理化的叙述方式,通过普通市民、农村发明家、草根网红、乡村教师、驻村书记等平民英雄的视角,由五个故事串联起关于“家乡”的解读,讲述关于变化、选择、亲情、奉献和奋斗的故事,对焦精准扶贫下中国人的家乡情,献礼中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。影片泪中带笑,以集锦式快捷的情节展现和喜剧的表达方式,唤起观众对家国一体、团体奋斗价值观的认同。
剧情摘要
《北京好人》——农村医保
影片中张北京和老舅的“阴差阳错”的治病之路,令人又哭又笑。“听说蒲公英能治这病,咱村里有的是。”“有时候病不要命,钱才要命。”充满生活烟火气的对话、生活和病痛的冲突跃然纸上,对生活不易的感慨使身患甲状腺瘤的老舅的角色也愈发鲜明起来。
在张北京被老舅的善良打动,支付了5万元的手术费后,发现手术费本来就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,体现出我国对农村医保的重视程度。让贫困户看得上病、看得起病,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十三五期间,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、大病保险、医疗救助制度。正是祖国对农村医保坚定的支持,才使得病有所医,人有家乡依。
《天下掉下个UFO》——旅游扶贫
本单元坐标于贵州黔南阿福村,距离中国天眼FAST仅有15公里。神秘UFO的惊现,农村发明家制造的“天外来客”意外打造爆款旅游项目,带动了阿福村周围旅游业蓬勃发展。随着整个事件的不断深入,事情真相渐渐浮现,影片的冲突性同时体现在阻碍寻找真相上。
随着扶贫项目的不断优化升级,旅游项目帮扶也硕果累累,据统计,十三五期间,全国通过旅游产业带动17%贫困人口,惠及约1200万人口。依靠当地特色因地制宜,家乡跟得上时代的脉搏,带动一带经济发展。
《最后一课》——乡村教育
在日子过的热闹红火的浙江千岛湖畔望溪村,一通越洋电话让人回到1992年的课堂。记忆错乱的老教师想要回乡圆“最后一课”之梦,学生们决定复原1992年的课堂。复原过程意外频发,泪中带笑的剧情不断引向三尺讲台,乡村教师一生勤勤恳恳、诲人不倦,化身为多少贫困地区学生前进的指路明灯。十三五期间,全国扩招乡村教师突破44万人,反哺式教学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回馈家乡的选项,家乡的轮廓也化作最美的坚守。
《回乡之路》——防沙治沙
“山高尽秃头,滩地无树林。黄沙滚滚流,十耕九不收。”是毛乌素沙地的真实写照。一个不靠谱的“大忽悠”,在漫布黄沙的家乡最需要治理时,坚定地站出来,在荒漠和沙地上种出一片片沙地苹果。随着时代网络京经纪发展的知名网红主播,在与其经历互不信任到深度合作后,一起带货为家乡代言。据统计,十三五期间,全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80万公顷。家乡的新生,使得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,促使环境经济一脉发展。
《神笔马亮》——驻村书记
扎根基层,甘于奉献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。扶贫路上,每位这样的同志搭把手、出份力,驻扎在基层组织,体察基层问题,马亮放弃了美术学院的留学机会,坚定地留在家乡时,这样的坚守便有了答案。据统计,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国累计有280多万名驻村干部,他们坚守一线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,以他事为己任,点亮扶贫和盏盏明灯,切实推动了时代的脉搏发展。
精彩片段
https://v.qq.com/x/page/u3152phtkpa.html
推荐理由
作为一部中国全面迈进“脱贫攻坚、全面小康”的献礼片,《我和我的家乡》聚焦平凡人与家乡的血脉相连,以朴实日常的生活镜头映入时代发展的脉络。他们不是概念化的符号,而是生动、具体、可感的个体,突破传统主流电影的模式,以轻喜剧模式构建美好的人性与情感的通达,同时类型叙事从美学的的角度提高了观众的观赏价值。
观影感悟
影片选取祖国各个地区农村为主的区域,每个故事动机各异,最终均致力于构建和谐美好的新乡村,献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在这部电影中,无论是农村医保的日渐普及、旅游项目的蓬勃发展、乡村教育的不断完善,还是滚滚黄沙种出苹果、驻村书记助力经济发展,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指向标,更是民族心、家乡情的时代脉搏。我们不仅要将历史的内涵深刻理解,还要以新时代的发展为主旨,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,吹响新时代青年严谨治学、积极进取的号角。